近日天氣酷難耐,巧閱此篇文章和姐妹們分享
「陰陽」暑搞清楚 寶寶不中暑
寶寶不中暑
搞清楚陰陽暑再對症下藥!
許多人都聽過中暑,孩子若因炎熱而感到頭暈悶脹、不舒服,父母也會推測孩子可能是中暑了。但這裡要提醒注意的是,其實中暑還有分「陽暑」和「陰暑」。
先容我來段說文解字。「暑」就是「熱」的意思,而「陰」與「陽」的意思,則是指「中暑的原因」:「動而得之」稱為「陽暑」,「靜而得之」則稱為「陰暑」。不同原因的暑病,治療法會有很大差異,不小心搞錯,就會影響孩子健康。
若孩子在大太陽下長時間活動,或在溫度高、通風不良、潮濕悶熱的環境過久,身體的溫度調節機制一下子失常,無法藉由排汗來散熱,嚴重的會馬上昏倒,或有呼吸急促、意識不清的熱衰竭現象;輕微的則是會出現頭暈、頭痛、全身無力、嘔吐、皮膚泛紅悶熱、汗多、口渴等症狀。
像這樣的中暑,多是急性發生,第一時間若意識清醒,先補充鹽水或保健飲料,設法讓身體降溫。如移至陰涼處、鬆開衣服,用冷水或冷毛巾幫助肌膚降溫,但儘量避免冰水,太過刺激反而不利毛孔排汗。透過排汗,人體體溫才會回歸正常。
比起陽暑,老實說在夏季中「陰暑」的情形恐怕更常見。
在夏天出現頭暈、頭痛,整個人疲倦或精神不佳,其實多為陰暑,而這類症狀,當然不是只有夏天才會發生。
所謂「靜而得之者為陰暑」,多是指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環境、喝過多冷水冰飲,或運動完身體還在發熱排汗狀況下,便直接沖超涼冷水澡,這會讓寒氣與濕氣直接侵襲人體,導致頭痛、發熱、不太流汗、身體痠痛、甚至會有點怕冷。尤其在夏季,孩子很常因為貪涼喝許多冷飲、吃生冷食物,因而造成腹痛或腹瀉,這其實也可歸為「陰暑」的範疇。
去年夏季,日本出現超高的溫度,許多人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或喝冰水求解暑,反而造成因中暑就醫的民眾比例升高。日本官方甚至透過媒體宣導,提醒民眾「在夏天要改喝溫水、泡熱水澡」。
總之要讓身體流汗,才能有效降低體內溫度。所以聰明的爸媽,在幫孩子消解暑氣時,可別一味只是吹冷氣或喝冰飲,這樣反而更容易中陰暑!
無論陽暑或陰署,有兩個穴位都是能按壓的清暑穴位,那就是「合谷穴」和「大椎穴」,看完整內容:http://bit.ly/14q9Sns
資料來源:親子天下-寶寶季刊第2期